在医院外科的工作经历中,食物中毒这一病症频繁进入我们的视野,它看似常见,却蕴含着复杂的病理机制,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不容忽视的威胁。
食物中毒,是指摄入了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后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,这些有毒有害物质来源广泛,可能是被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污染,也可能是食物本身含有天然毒素,或是在加工、储存过程中产生了有害物质。
细菌是导致食物中毒的常见元凶之一,例如沙门氏菌,它广泛存在于家禽、蛋类、肉类等食物中,一旦食物被其污染,且在适宜的温度下储存,细菌就会大量繁殖,当人们食用了这些受污染的食物,沙门氏菌就会在肠道内兴风作浪,引发腹痛、腹泻、发热等症状,又如金黄色葡萄球菌,它常存在于皮肤、鼻腔等部位,若食品加工人员携带该菌且未严格遵守卫生规范,就容易污染食物,被污染的食物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,细菌会产生肠毒素,人食用后很快就会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中毒表现。
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也不容小觑,像诺如病毒,具有极强的传染性,它可通过被污染的水源、食物,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,食用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贝类、水果、蔬菜等食物后,通常在 12 - 48 小时内发病,症状包括呕吐、腹泻、恶心、腹痛等,严重时可导致脱水。
寄生虫污染食物同样会引发中毒,例如旋毛虫,常寄生在猪、鼠等动物体内,人们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旋毛虫幼虫包囊的肉类后,幼虫会在肠道内孵化并钻入肠壁,然后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处,引起发热、水肿、肌肉疼痛等症状。
食物中毒的症状表现多样,轻者可能仅有轻微的胃肠道不适,如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,通过适当休息和饮食调整,症状往往能在几天内自行缓解,重者则可能出现严重脱水、电解质紊乱、休克甚至危及生命,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会导致身体大量失水和电解质丢失,如果不能及时补充,就会引起脱水,表现为口干、眼窝凹陷、皮肤弹性下降等,严重的脱水若未得到有效纠正,会进一步发展为休克,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注,导致器官功能衰竭。
作为外科医生,我们在面对食物中毒患者时,首要任务是准确判断病情,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史,包括食用了哪些食物、食物的来源和储存方式等,对于明确病因至关重要,结合患者的症状、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,如血常规、大便常规等,来综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。
对于轻症患者,我们通常会给予对症治疗,使用止吐药物缓解呕吐症状,给予止泻药物控制腹泻,同时鼓励患者多喝水或口服补液盐,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,而对于重症患者,尤其是出现脱水、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,则需要收入重症监护室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,我们会通过静脉补液迅速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,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稳定,全力挽救患者生命。
食物中毒重在预防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注意食品卫生,购买食物时,选择正规的超市、农贸市场,确保食物的新鲜和安全,加工食物前,要认真清洗食材,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,生熟食物要分开处理,避免交叉污染,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,尤其是肉类、蛋类、海产品等易被污染的食物,储存食物时,要注意温度和时间,避免食物在常温下长时间放置,防止细菌滋生繁殖,只有从源头上做好预防措施,才能有效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,保障我们的身体健康。
发表评论
食物中毒:从识别症状到科学应对的全面指南,守护健康饮食安全。
食物中毒:从识别症状到科学应对,全面解析保障您的健康安全。
食物中毒:从识别症状到应急处理的全面指南,守护健康饮食安全。
添加新评论